- 基本解释
(1).舂去谷物的皮壳。亦指舂过的净米。《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 晋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明 宋濂 《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洁必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 沉 兄素豪侈,不能啖此粗糲,但我无从觅精凿,奈何奈何。” 章炳麟 《菌说》:“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糲。”
(2).精细确凿。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 刘勰 之评,议论精凿。”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易安 与共校勘,作《金石録》,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
- 基本含义
- 形容工作或学习非常认真、细致,精心雕琢。
- 详细解释
- 精凿意为用精细的工具进行雕琢,比喻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工作态度或学习方法非常严谨,不马虎,追求完美。
-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创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也可以用于鼓励他人要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 故事起源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睢和蔡泽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士,他们一起攻读经书。有一天,范睢去找蔡泽,却发现蔡泽正在打磨一把凿子。范睢问他为什么不念书,蔡泽回答说:“凿子不磨利,怎么能凿出好的器物呢?”范睢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果。于是,范睢和蔡泽都改变了学习态度,努力用心学习,最终成为了学问渊博的名士。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学习或工作要认真细致。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文章总是精凿雕琢,字字珠玑。2. 这个项目经理对细节非常重视,总是精凿求精。3. 他的作品经过精凿的打磨,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凿子”这个工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在用凿子雕琢一块宝石,需要非常仔细和耐心,才能打磨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将这个形象与“精凿”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其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精凿相关的成语,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做事要认真细致,追求卓越的态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写作业时,我要像精凿一样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目。2. 初中生:参加比赛时,我要精凿地准备,争取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在备考期间,我会精凿地复习每一个知识点,以确保自己能考出好成绩。4. 大学生:我会精凿地研究每个实验,以获得准确的结果。5. 成年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都会精凿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以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