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重典 zhòngdiǎn
(1) [cruel torture; severe punishment]∶严厉的刑律
治乱国用重典
(2) [important classics]∶重要的典籍
- 详细解释
(1).指重法。《周礼·秋官·大司寇》:“刑乱国用重典。” 郑玄 注:“‘用重典’者,以其化恶伐灭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疏语不伦》:“闻慈圣亦玉色不怡,将处重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柳条边》:“有私越者置重典,名柳条边。” 梁启超 《民约论》:“ 巴黎 议会命燬其书,且将拘而置诸重典。”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弛禁派则认为靠严刑重典不能禁止鸦片。”参见“ 重法 ”。
(2).指重要典籍。 唐 李百药 《赋<礼记>》诗:“重典开环堵,至道軼金籝。”
- 基本含义
- 指法律严明,执行严厉,不偏不倚。
- 使用场景
- 重典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法律严明、执法严厉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在社会公正、法制建设方面的讨论中,也经常会用到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源于南朝梁代的一则故事。当时,梁武帝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严肃法纪,就曾经下令将一名贪官处以极刑。这个案件的处理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人们普遍赞扬梁武帝的刚正不阿,称之为“重典”,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成为了一个成语,并传承至今。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这个国家对于腐败现象一向重典,决不姑息。2. 司法机关应该加大力度,对犯罪分子实行重典。3. 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必须坚持重典。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重典”这个成语的发音和基本含义。想象一个法官手持沉重的法典,严肃地执行法律,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法律、司法相关的成语,如“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秋后算账”等,可以帮助拓展对于法律和社会正义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重典的惩罚。2. 初中生:国家对于犯罪分子要严惩不贷,以重典保护社会安宁。3. 高中生: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否则将面临重典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