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明 高启 《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试山人服,冠巾远寄重。”
(2).指官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吕映薇 《帘钩》诗:“ 严公 幕下怜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杭 僧 思聪 ﹞挟琴游 梁 ,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苏叔党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诗曰:‘试诵《北山移》,为我招琴 聪 。’诗至,已无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应珍 通儒家书,兼多异术。 衍 尽得其传,以才气自负,欲返冠巾。”
- 基本含义
- 指权势显赫、威风凛凛。
- 详细解释
- 冠巾是由“冠”和“巾”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冠,指的是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代表高高在上的权势;巾,指的是普通人所戴的头巾,代表平凡普通的身份。冠巾合在一起,形容人的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具有统治者的风范。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威风凛凛、气势磅礴的场合,通常用于形容权势显赫的人或事物。
- 故事起源
- 关于“冠巾”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起源,但是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形容君主或官员的威风凛凛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冠巾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
- 例句
- 1. 他身穿金甲,头戴冠巾,站在城墙上,威风凛凛地宣布命令。2. 这位总裁一身西装革履,戴着冠巾,走进会议室,显得非常威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冠巾”和权势显赫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戴着冠巾的君主或官员站在高台上,威风凛凛地统治着众人,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权势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龙袍”、“金戈铁马”等,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戴着冠巾,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课。2. 初中生:他的形象威风凛凛,就像戴着冠巾的君主一样。3. 高中生:政府官员戴着冠巾,出席了重要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