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 基本含义
- 形容船只摇摆不稳,行驶困难。
- 详细解释
- 蛮舶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蛮指粗糙、粗野,舶指船只。蛮舶形容船只摇摆不稳,行驶困难,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行动不稳定,没有方向感。
- 使用场景
- 蛮舶一词常用于形容船只在波浪中颠簸不稳,或者比喻人的行为不稳定,没有目标。可以用在描述航海、船舶、人的行为等方面的文章或者口语中。
- 故事起源
- 蛮舶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原文是“舶,船也。蛮,粗也。”意为船只摇摆不稳。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行为不稳定。
- 词语结构
- 蛮舶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例句
- 1. 这只小船在大风中摇摆不稳,犹如蛮舶一样。2. 他的行为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真是个蛮舶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艘小船在大风中摇摆不稳,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蛮舶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蛮舶的理解,比如“船破山河”、“船到桥头自然直”等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艘小船在大风中摇摆不稳,就像蛮舶一样。2. 初中生:他的行为像蛮舶一样,时而这样,时而那样。3. 高中生: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蛮舶的人,他的行为总是令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