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包桑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组织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隐瞒真相、掩盖错误或违法行为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为了私利而包庇罪犯、掩盖真相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为了保护朋友或亲人而隐瞒事实、冒风险。
- 例句
- 1. 他为了包桑自己的朋友,故意隐瞒了案件的真相。2. 这位警察被指控包桑了一名罪犯,结果也被追究责任。
- 基本含义
- 包庇、包藏。
- 基本解释
(1).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
(2).比喻根基稳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包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 李贤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 黄庭坚 《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3).比喻不牢固;倾危。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包桑》:“包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参见“ 苞桑 ”。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包桑”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如“包庇”、“掩护”等。同时,你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来了解包桑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包桑了我迟到的事情,所以我没有被罚站。2. 初中生:他为了包桑自己的朋友,不敢说出真相。3. 高中生:这位政府官员包桑了一位贪污犯,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 故事起源
- 关于包桑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它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包桑情节,让人们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成语“包桑”。可以想象一个人把一个人或物体包裹在一个桑树的树洞中,以表示保护和隐藏。通过形象的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成语“包桑”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属于常见的四字成语。
- 详细解释
- 包桑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包”和“桑”两个字组成。其中,“包”表示包庇、掩护,引申为保护;“桑”表示藏匿、隐瞒,引申为隐藏。包桑的基本含义是指包庇、包藏,即掩护或保护某人或某事物,使其免受惩罚或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