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主动放弃世俗利益,追求高尚的精神追求,表达对其崇高的敬佩之情。可以用于文学、演讲或正式场合。
- 例句
- 1. 他年轻时剃度出家,一直过着清净的生活。2. 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剃度出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 基本含义
- 指出家人剃度出家,放弃尘世的纷扰,追求宗教或精神的境界。
- 基本解释
◎ 剃度 tìdù
[tonsure] 佛教用语,指给要出家的人剃去头发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和出家修行的知识,可以进一步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和尚。2. 初中生:我很佩服他剃度出家,追求内心的宁静。3. 高中生:剃度出家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4. 大学生:剃度出家可以帮助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5. 成年人:有些人选择剃度出家,放弃世俗的利益,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追求。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佛教。佛教认为出家剃度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追求解脱和修行。因此,剃度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行为,代表着放下尘世的欲望,追求精神的境界。
- 英文翻译
1.{佛教} tonsur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剃度”与出家修行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剃掉头发,穿上僧袍,投身于修行的生活。可以使用这个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剃度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剃是动词,度是宾语。剃度的意思是通过剃掉头发,接受度量衣钵,成为出家人。
- 详细解释
佛教语。谓落发出家而得超度。《传法正宗记》卷三:“魔闻法大起信心,遂与其三千徒众皆求出家,大士即为剃度。”《旧唐书·高祖纪》:“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託号出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楔子:“况兼 法本长老 ,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水浒传》第四回:“ 真长老 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 冯至 《帷幔》诗:“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