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闻问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表示他很聪明、好奇,善于倾听和询问。在学习、工作、社交等场景中,如果一个人经常提出问题,虚心向他人学习,那么可以用闻问来形容他。
- 例句
- 1. 他很闻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2. 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很闻问,善于学习新知识。
- 基本含义
- 指聪明、好奇的人,能够善于倾听和询问。
- 基本解释
(1).通音问,通消息。《宋书·张敷传》:“ 琅邪 颜延之 书弔 茂度 曰:‘……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金史·宗翰传》:“ 宗望 自 河北 趋 汴 ,久不闻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庙故宏阔,僦居者多, 林生 性孤峭,率不相闻问。” 郭希仁 《从戎纪略》:“余自到军装局,与 子逸 、 明卿 、 子端 专办文书,外事全未闻问。”
(2).音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转身遂逝,自此不復通闻问矣。”
好名声。《汉书·严助传》:“於是拜为 会稽 太守。数年,不闻问。” 颜师古 注:“无善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闻问”相关的成语,如“耳闻目睹”、“问心无愧”等。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的词语,如“聪明”、“好奇”、“倾听”和“询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很闻问的孩子,老师经常表扬他。2. 初中生:我很闻问,喜欢向老师请教问题。3. 高中生: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很闻问,经常参加各种学术竞赛。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闻问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
- 故事起源
- 闻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子产的人,他年轻时就非常聪明好学。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因此,子产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被当时的国君赞赏和重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闻问”:1. 将“闻”和“问”两个字分别与“倾听”和“询问”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象。2. 将成语与一个好奇、聪明的人联系起来,想象他在倾听和询问他人。
- 词语结构
- 成语“闻问”的结构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闻”和“问”组成。
- 详细解释
- 闻问是由“闻”和“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闻”表示听到、知道的意思,“问”表示询问、提问的意思。闻问指的是一个人聪明、好奇,善于倾听和询问他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向他人学习和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