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7日(农历三月三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日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寄畅园的词语解释
寄畅园的意思
拼音:jì chàng yuán    
使用场景
寄畅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心情舒畅,情感愉悦的环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散心放松,或者在家中的花园里享受宁静的时光。
例句
1. 在郊外的小山坡上有座寄畅园,我喜欢在那里散步放松。2. 这个公园的花草环境优美,是个理想的寄畅园。3.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喜欢在自家的花园里读书,那是我最喜欢的寄畅园。
基本含义
指寄托心灵、情感畅快的舒适环境。
基本解释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自然景物作为寄托情感的主题,如《寄扬州韩绰判官》、《寄黄几复》等诗词作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去公园玩,那里是我最喜欢的寄畅园。2. 初中生:我在山上的小屋里写作业,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寄畅园里。3. 高中生:我喜欢在海边散步,那里的海风和海浪让我感到心情畅快,真是个寄畅园。
故事起源
寄畅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学家杨慎的《鹤冲天·赠别》一诗中的“寄畅园”一句。该诗描述了杨慎在离别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心灵舒畅的园林之中。
记忆技巧
可以将“寄畅园”联想成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一个舒适的花园中,从而感到心情畅快。
词语结构
名词+形容词+名词
详细解释


 【历史沿革】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万历时构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赋诗。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其间在雍正初,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园被没官并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乾隆元年,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入直南书房。第二年痛上《陈情表》,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独立鼎新,保存古园,厥功甚伟。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后稍作补葺。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献给国家,即作保护性修复。又将原贞节祠纳入园中,即今“秉礼堂”一组小巧庭院。后陆续重修九狮图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等。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存,只有“惠山园”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现在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御书石匾额各一方。

【造园手法】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山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全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颇富江南园林的风味。

东部的“锦汇漪”,宽仅三亩,南北狭长,波光潋滟,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池中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幽深无限,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七星桥平卧水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西部的假山造型,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九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水流宛转跌宕,淙琮有声,犹如八音齐奏,取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深,是江南园林中的独具之景。

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宽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主要景点】

〖凤谷行窝〗

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门前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入室为古朴门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一联,系取翁同和旧名,高石家书。联云:

杂树垂荫,云淡烟轻;

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厅堂两侧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可见龙光塔高耸入云;西为“碍月”,可观惠山之高峰掩月。碍月门旁,前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园中之园。临池有厅屋三间,为秉礼堂,匾额系无锡仲许所书。循廊向前,有含贞斋三间,原是秦火翟读书处。四周多植古松,秦火翟曾有“盘恒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有钱南周撰、王汝霖书的一联:

池含林采明于缬;

山贻台华媚若细。

〖邻梵阁〗

位于惠山寺侧,原为秦火翟寄畅园20景之一,1980年重建。“邻梵阁”横匾为南京尉天池所书,登临此阁,下有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美人石〗

位于寄畅园东南角。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称“介如峰”。

〖锦汇漪〗

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郁盘〗

在锦汇漪东南角。小亭六角,中悬“郁盘”匾。它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朴的青石园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据考为明代秦家遗物。传说乾隆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和尚棋艺非凡,杀得乾隆手足无措,僧人当即虚晃一枪,把棋让给乾隆。乾隆虽胜,自知望尘莫及,心中郁郁不乐,便下旨将此亭改为“郁盘”。

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嵌有《寄畅园法贴》碑200方,全帖12册,前6册选择秦氏家藏御赐唐宋间名帖,后6册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名家墨宝。

〖知鱼槛〗

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砖雕门楼和七星桥〗

砖雕门楼,位于知鱼槛西北,为仿明建筑。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忠孝节义。门头紧接“清响”月洞门,小石狮嬉笑迎宾。前以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八音涧〗

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含贞斋和九狮台〗

含贞斋曾经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含贞斋的对面是九狮台。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秉礼堂〗

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这组庭园面积不足1亩,却有整洁精雅的厅堂、碑廊;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你尽情享受中国造园艺术的异趣神韵。

(0)
诗文中出现“寄畅园”的诗词

惠山寺

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

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

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0)

惠山寺观御赐寺内王绂溪山渔隐卷歌

秋阴细雨梁溪前,停舸往酌第二泉。

石岩偃仰神所窟,密林寒邃风泠然。

泉东穿过惠山寺,我从拄杖寻幽异。

山僧手持王绂卷,语我前年寺中事。

火烬竹垆山房图,吏传天府琳琅赐。

晃曜日月升虹霓,山僧室内瞻御题。

次看王画果神妙,清深意境穷天倪。

山长水远合气势,人家渔艇从幽栖。

武林溪口落花出,西塞山外斜阳低。

岂徒画师今莫跻,盂端自喜非常蹊。

三处题诗两番记,宜升秘笈同璋圭。

我闻贞观天子求僧室,闇槛兰亭一朝失。

英主嗜好乃如此,岂如缃缥宫庭出。

翰墨风流异代情,明廷故实村氓述。

况记此间迎翠华,寄畅园蒙频驻跸。

不贤识小宜作歌,大政元存史臣笔。

(0)

题惠山园

位置全规寄畅园,每因朅涉异同论。

数峰龙阜浑齐峻,一水梁溪讶讨源。

松是绿虬低欲舞,石如白凤仰疑鶱。

借来明岁春阴况,谁辨江南与蓟门。

(0)

惠山歌题张宗苍画

惠山之泉人所闻,惠山之山我亦欣。

来往惠山才两度,清兴足共千秋存。

往往林峦入静观,笔不能写徒云云。

宗苍画伯亦吴人,经营惨淡其传真。

朝来九龙在吾目,烟舟舣待梁溪曲。

白足僧人若可呼,我独何为在书屋。

春云如滴山如洗,品泉往事徵茧纸。

寄畅园,法云寺,由来不隔彼与此。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陆仁 徐钧 陈藻 吴泳 萧立之 罗玘 罗钦顺 刘诜 林俊 殷奎 王洪 李江 柯九思 王时翔 俞德邻 王绅 区怀年 薛始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