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箜篌引常常用来形容一种音乐、文学、艺术作品等在观众、读者、听众的心灵中产生共鸣的情景。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言行举止或某件事情所引起的广泛共鸣。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像箜篌引,让人们心情激荡。2. 这幅画作箜篌引,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 基本含义
- 比喻以美妙的音乐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 基本解释
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箜篌引》, 朝鲜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愴。曲终,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还,以其声语妻 丽玉 , 玉 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 丽玉 以其声传邻女 丽容 ,名曰《箜篌引》焉。” 唐 王叡 《灸毂子录·序乐府》:“《箜篌引》,亦曰《公无渡河》。旧説 朝鲜 津卒 霍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了解箜篌在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到了一首美妙的音乐,就像箜篌引一样,让我心情愉快。2. 初中生:这本小说的情节很吸引人,就像箜篌引一样,让我产生了共鸣。3. 高中生:这个电影的音乐很棒,箜篌引般的旋律让观众陷入了情感的漩涡。
- 故事起源
- 箜篌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中的诗句:“箜篌兮,鸳鸯翩翩。风雨落落,罗衣如濡。”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箜篌的音乐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使得情感如同风雨般涌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箜篌的美妙音乐,想象箜篌的音乐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箜篌引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箜篌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箜篌引指的是箜篌的音乐所引起的共鸣。这个成语比喻通过美妙的音乐使人们的情感受到触动,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