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纳粟拜爵》:“ 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 纳 ”的古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2). 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兵兴之际,粮餉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
- 基本含义
- 接纳谦虚之人,拒绝骄傲之辈
- 详细解释
- 纳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接纳和招待贤才。成语“纳粟”借用这一礼仪的意象,比喻接纳谦虚之人,拒绝骄傲之辈。它强调了尊重和欣赏谦虚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骄傲自大的人将被排斥和拒绝。
- 使用场景
- 纳粟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接纳谦虚而有才华的人,忽视骄傲自大的人。可以用于表达对谦虚人的赞赏和尊重,也可以用于批评骄傲自大的人。
- 故事起源
- 纳粟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在古代,纳粟是一种招待贤才的仪式,用来表示对才能和谦虚品质的欣赏。成语“纳粟”借用了这一仪式的意象,成为了一种形容接纳谦虚而有才华的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纳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纳”和宾语“粟”组成。动词“纳”表示接纳、招待,宾语“粟”指的是一种谷物,代表才华和品质。
- 例句
- 1. 他是一个谦虚而有才华的人,值得我们纳粟。2. 那个骄傲自大的人不值得我们纳粟。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纳粟”与接纳谦虚而有才华的人相连想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自己在接纳一位谦虚的天才时,将一碗粟米递给他,表示对他才华的赞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了解纳粟仪式的具体形式和意义。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以德报怨”、“知足常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纳粟,不要骄傲自满。2. 初中生:我们班主任是一位非常谦虚的老师,我们都很愿意纳粟。3. 高中生:学习纳粟的品质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应该互相纳粟,共同进步。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纳粟优秀的同事,共同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