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虚誉通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用来批评那些不实或虚假的声誉。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通过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来获得赞誉的人,或者那些通过虚假宣传来提高产品或公司的声誉。
- 例句
- 1. 他通过虚假的宣传手段获得了一时的虚誉。2. 这个公司靠着虚假的广告宣传获得了一些虚誉。
- 基本含义
- 指虚假的声誉或虚假的荣誉。
- 基本解释
◎ 虚誉 xūyù
[empty reputation] 无实的空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虚假相关的成语,如“假公济私”、“伪善”等,以加深对虚假的理解和辨别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通过作弊获得了班级的虚誉。2. 初中生:这个运动员通过使用兴奋剂获得了一片虚誉。3. 高中生:这个公司通过虚假宣传获得了一些虚誉,但很快就被揭穿了。4. 大学生:那个政治家靠着虚假的承诺获得了一定的虚誉,但最终还是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 故事起源
- 成语“虚誉”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这篇古代文献中。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鲍叔牙的人,他以虚假的声誉欺骗了人们,最终被人揭穿。从此以后,“虚誉”成为了一个用来批评那些通过虚假手段获得声誉的人或事物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虚誉”与“虚假”的发音相连,虚假的声誉就是虚誉。
- 词语结构
- 虚誉是一个形容词的结构,由形容词“虚”和名词“誉”组成。
- 详细解释
(1).虚假的名声。《汉书·公孙弘传》:“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陈书·晋熙王叔文传》:“性轻险,好虚誉,颇涉书史。”《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夫 信 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 清 黄遵宪 《狂歌示胡二晓岑》:“飞鸟不若笯凤,游鳞不若豢龙,虚誉不若疑谤,速拙不若缓工。”
(2).不实的赞扬。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 孟坚 又云:‘ 刘向 、 扬雄 博极群书,皆服其善叙事。’岂时无英秀,易为雄霸者乎?不然,何虚誉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