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良心一词常用于讨论人的道德行为、个人选择和道德标准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良心发现”、“良心不安”等表达方式,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内心是否感到道德上的不安或矛盾。
- 例句
- 1. 他的良心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2. 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因为她欺骗了朋友。3. 在面对选择时,你要听从自己的良心。
- 基本含义
- 指人内心的道德良知和良好的道德判断力。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构成]
偏正式:良(心
[例句]
有良心。(作宾语)良心话。(作定语)
- 延伸学习
- 1. 深入了解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良心的理解。2. 阅读相关的道德故事和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良心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知道撒谎是不对的,因为我的良心告诉我要诚实。2. 初中生:他的良心不安,因为他没有帮助那个需要帮助的人。3. 高中生:她的良心受到谴责,因为她在考试中作弊了。4. 大学生:在面对抄袭的诱惑时,你要听从自己的良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 故事起源
- 良心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意为修养品德、内心道德判断的力量。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了代表人的道德良知和判断力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良心被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 英文翻译
1.conscience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良心”与“良好的心灵”相联想,将其视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尺,来指引我们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良心是一个独立的词语,没有固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 良心 liángxīn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1).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僕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好心。《西游记》第五八回:“ 大圣 本是良心, 沙僧 却有疑意。”
- 近义词
良知、本心、本意、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