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吞嚙 ”。1.吞食。 清 袁枚 《新齐谐·禹王庙吞蛇》:“至树下,见有人,忽跃起三四丈,似欲吞嚙者。”
2.湮灭。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四:“如果她不快活,忧虑早会把他吞啮掉。”
3.吞并。
- 基本含义
- 指忍受委屈、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满或愤怒。
- 详细解释
- 吞,指吞咽;齧,指咬。吞齧原指咬住不放,后来引申为忍受委屈或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公平或不满意的情况时,被迫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发声。
- 使用场景
- 吞齧常用于描述在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选择忍耐和压抑自己的情感。例如,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出于害怕损失工作或得罪上级的考虑,选择吞齧不敢发声。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平原君与虞卿的故事。虞卿因为不满平原君的待遇而辞职,但平原君却不让他离开。虞卿在平原君的压迫下,不得不忍气吞声,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故事成为了“吞齧”的典故,用来形容人在受委屈时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
- 词语结构
- 动词+动词
- 例句
- 1. 他在公司里一直吞齧着自己的不满,从不敢抱怨。2. 她吞齧着内心的委屈,默默地承受着不公平的对待。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吞齧”联想为一个人张开嘴巴要吞咽东西,但却被一只大牙齿咬住了,无法吞咽。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情感、委屈、忍耐等相关的成语,如“含冤莫白”、“忍辱负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里被同学欺负,但我吞齧着不敢告诉老师。2. 初中生:老师对我很不公平,但我吞齧着不敢与他争论。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吞齧着自己的焦虑情绪,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