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在离开的时候,突然回头留恋,不舍得离开的情景。
- 例句
- 1. 他本来要走的,可是一看见你,又打马回来了。2. 昨天他明明说好要离开的,结果又打马留下来了。
- 基本含义
- 指在行将离去之际,突然又回头留恋,不能割舍。
- 基本解释
古代博戏名。 宋 李清照 《<打马图经>序》:“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四马,谓之依经马。流传既久,各有图经。” 宋 李清照 《打马赋》:“打马爰兴,樗蒱遂废,实小道之上流,乃深闺之雅戯。” 宋 陆游 《乌夜啼》词:“冷落鞦韆伴侣,阑珊打马心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女曰:妾生平戯技,惟諳打马,但两人寥落,夜深又苦无局。今长夜莫遣,聊与君为交綫之戯。”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打马”相关的成语,如“打草惊蛇”、“打破沙锅问到底”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明天要离开学校了,但是我又打马般地回头看了一眼。2. 初中生:我本来要去参加比赛,但是看到我的好朋友在观众席上,我又打马般地跑过去和他打招呼。3. 高中生:我本来要去外地上大学,但是临走的时候又打马回来了,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家人和朋友。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成语“打马”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真实事件。这个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公子郎因为犯罪被王命令追回,追兵追到郎的时候,郎突然回头看了一眼,表现出不愿意离开的态度。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打马”的象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打马”与突然回头留恋的情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场景,以便记忆。
- 词语结构
- 动词+名词,表示动作。
- 详细解释
- 打马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王使人追之。及于郎,曰:‘马何不前也?’对曰:‘马何能前也?’曰:‘何不以鞭策之?’对曰:‘策之而不行,将打之耶?’”意思是,当时齐国的公子郎被王命令追回,王问追兵为何不前进,追兵回答马怎么能前进呢?王又问为何不用鞭策马前进,追兵回答说,即使用鞭策马也不会前进,难道要打马吗?从此成语“打马”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