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假黄钺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权势,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实力支撑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于批评那些只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以用于揭露那些虚伪的权威。
- 例句
- 1. 他虽然是个假黄钺,但还是被一些人当成了真正的权威。2. 这个公司的老板是个假黄钺,只会吹嘘自己的实力,实际上一无所知。
- 基本含义
- 指虚假的权势或者伪装的威严。
- 基本解释
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周书·静帝纪》:“上柱国、 扬州 总管、 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 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南史一》:“ 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 假鉞 ”。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成语,例如“权倾朝野”、“名存实亡”等,以丰富对权势与虚假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威风是假黄钺,大家都不相信他。2. 初中生:这个政府官员只会说大话,简直就是个假黄钺。3. 高中生:他在学校里装模作样,但实际上只是个假黄钺。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老板自称是行业权威,但实际上只是个假黄钺。5. 成年人:政治家们常常戴着假黄钺,欺骗民众。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假黄钺”。
- 故事起源
- 假黄钺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卫青王信列传》。故事中,卫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军,他曾经在战斗中捡到了一把黄金的钺,因此被封为黄钺将军。后来,有一位名叫王信的人想要伪装成卫青,于是他假冒卫青的身份,带着假黄钺,到处炫耀自己的权势。最后,他被揭穿了真实身份,成为了假黄钺的典型代表。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假黄钺与虚假的权势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手持着一把金色的权杖,但实际上里面是空的,表示这个权势是虚假的。
- 词语结构
- 假黄钺属于四字成语,结构为“形容词 + 名词 + 名词”。
- 详细解释
- 假黄钺是由“假”、“黄”和“钺”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假”表示虚假、伪装,“黄”表示黄金、权势,“钺”表示古代帝王的权杖。假黄钺的意思是指虚假的权势或者伪装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