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逋税成语常用于描述个人或企业故意逃避纳税或拖欠税款的情况。它可以用于讽刺那些违法逃税的人,也可以用于指责那些故意逃避纳税的行为。例如,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可以使用逋税成语来描述某企业被曝光逃税的情况。
- 例句
- 1. 他因为逋税被政府罚款。2. 这家公司被曝光逃税,损害了自身的声誉。
- 基本含义
- 指逃避纳税或拖欠税款。
- 基本解释
欠交的租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 李贤 注:“逋税,谓欠田租也。”《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以 吴王 之命,悉蠲 天祐 十三年以前逋税,餘俟丰年乃输之。” 胡三省 注:“谓 天祐 十四年逋租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道州祠堂》:“比年 吴中 奏销逋税, 唐荆川 、 繆西谿 诸公,名列官户,亦不免云。”亦指拖欠租税。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迄 伯和 去,无以逋税受笞者。”
- 延伸学习
- 除了逋税成语外,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逃税”、“纳税”、“拖欠”等。通过学习这些相关词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与税务相关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逋税被老师批评了。2. 初中生:这家公司逋税被政府处罚了。3. 高中生:政府加大了对逋税行为的打击力度。4. 大学生:他的企业因为逋税被曝光,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 故事起源
- 逋税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社会,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逋税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一位古代商人,他为了逃避纳税,故意隐瞒了自己的财产,以躲避税务人员的调查。然而,当他的行为被揭露后,他被迫支付了应付的税款,并受到了惩罚。
- 记忆技巧
- 记忆逋税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技巧:1. 将“逋”字与“逃避”联系起来,表示逃避义务。2. 将“税”字与“纳税”联系起来,表示纳税。
- 词语结构
- 逋税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其他修饰成分。它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 详细解释
- 逋税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逋”指逃避,拖欠,不履行义务,“税”指纳税或税款。逋税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逃避纳税或拖欠税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