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魏 晋 时指士兵之子。《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被鸿臚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后大发士息,乃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
- 基本含义
- 指士人的声息,即士人的言行举止。
- 详细解释
- 士息是一个古代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士指的是士人,即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有学问的人,息指的是声息、言行举止。士息的基本含义是指士人的言行举止。它强调了士人应该有儒家所倡导的高尚品德和优雅风度。
- 使用场景
- 士息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有学问、有修养、有风度的人。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优雅,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不合适或不文明。在现代社会,士息这个成语已经不常使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或者文化讲座中,还会出现。
- 故事起源
- 士息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它可能是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形成的,强调了士人应该以优雅的言行举止为标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修养和道德,士人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行举止被认为是社会的楷模和表率。因此,士息成为了形容士人言行举止的一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士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士息优雅,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他的高贵身份。2. 教授的士息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学问和修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士人”的形象联系,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穿着古代士人服装的人,他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展现出了士人的风度和修养。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士息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士人的地位和士人的修养要求。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儒家经典或者参加相关的文化讲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像士人一样,要有士息,不能说脏话。2. 初中生:这位同学的士息很好,他总是彬彬有礼。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士息,为同学们树立榜样。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士息,让自己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