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抡材 ”。选拔人才。 唐 刘禹锡 《史公神道碑》:“ 元和 中,太尉 愬 为 魏 帅,下令抡才于辕门。”《旧唐书·刘迺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此先公抡才报国之一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惟改柱张絃,抡才访道。” 清 钱谦益 《祭赵端肃公文》:“今我衔命,抡材於 浙 。” 清 沉起凤 《谐铎·苏三》:“吾宁识英雄於 孙山 之外,不敢向及第花下抡才矣。”
- 基本含义
- 指运用才能、智慧或技能。
- 详细解释
- 抡才是由“抡”和“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抡的意思是用力地转动或挥动,才表示才能、智慧或技能。抡才的意思就是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或技能。
- 使用场景
- 抡才多用于形容一个人运用自己的才能或智慧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的才能或智慧,也可以用于鼓励他人发挥自己的才能或智慧。
- 故事起源
- 抡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濬传》中,记录了晋朝时期王濬的故事。王濬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智慧,因此被赞扬为“抡才之士”。
- 词语结构
- 抡才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抡”和名词“才”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个抡才之士,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迅速解决。2. 这个项目需要抡才的人来完成,你可以试试看。3. 只有抡才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抡才的发音“lūn cái”与“轮才”联想在一起,想象一个人不断地轮流使用自己的才能,形成一个圆形的才能轮盘。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才能、智慧相关的成语,例如“才高八斗”、“才疏学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抡才之士,能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抡才发挥,找到解决的方法。3. 高中生:成为一名抡才之士,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