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动)下跪,比喻屈服。
[构成]
动宾式:屈|膝
[例句]
动宾式:屈|指。屈膝投降。(作状语)
- 近义词
屈服
- 反义词
不屈、反抗、抵抗、抗拒
- 详细解释
◎ 屈膝 qūxī
(1) [kneel]∶跪下或跪倒
对穹庐以屈膝。——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屈膝下拜
(2) [go down on one’s knees]∶比喻屈服
屈膝投降
(3) [knee]∶膝盖
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水浒传》
(1).下跪。《淮南子·氾论训》:“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礼也。”
(2).引申为投降、屈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交臂受事,屈膝请和。” 明 宋濂 《元故湖州路德清县尹陈府君墓铭》:“伪帅不觉屈膝,城遂来归。”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学者’屈膝于银子面前之丑态,真是好看,然而难受。”
(3).护膝。《水浒传》第四五回:“﹝ 海闍黎 ﹞被 石秀 都剥了衣裳,赤条条不著一丝,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
(4).即屈戌。门窗、橱柜和屏风上的环纽、搭扣。 北周 庾信 《灯赋》:“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 唐 李贺 《宫娃歌》:“啼蛄弔月钩阑下,屈膝铜舖锁 阿甄 。” 明 周祈 《名义考·物部》:“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参见“ 屈戌 ”。
- 基本含义
- 屈服,低头认输
- 使用场景
- 屈膝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在面对权威、压力或困难时的态度。它可以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缺乏勇气、屈从于他人意愿或放弃原则的人。
- 故事起源
- 屈膝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宰相屈原。据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的时代,楚国内外纷争不断,政治局势动荡。屈原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但遭到了一些贵族的反对。最终,他被陷害并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等许多著名的诗篇。屈原的故事成为了屈膝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屈膝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屈”表示低头,屈服,“膝”表示膝盖。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低头屈服。
- 例句
- 1. 面对困境,他选择屈膝,最终失去了尊严。2. 她宁愿屈膝向对方道歉,也不愿与他人发生争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屈膝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低下了头,弯曲了膝盖,表示屈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屈膝相关的成语,如“屈指可数”、“屈辱”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面对数学难题,他屈膝请求老师的帮助。2. 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屈膝放弃,要勇敢面对挑战。3. 高中生:他宁愿屈膝向对方认错,也不愿与他人争吵。4. 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屈膝向命运低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5. 成年人:他在职场上从不屈膝,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