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诱惑或压力时,能够保持坚定的决心和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坚强、不易受外界影响。
- 例句
- 1.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榆枌的品质。2. 面对挑战,他始终保持着榆枌的态度。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性格刚直、坚定不移。
- 基本解释
(1).榆树。枌,白榆。 唐 刘太真 《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滞修鳞於污瀆,栖逸翮於榆枌。” 元 马祖常 《北行》诗:“家家收枣栗,处处种榆枌。”
(2).指故乡。 宋 范成大 《判命坡》诗:“早晚北窗寻噩梦,故应含笑老榆枌。” 清 朱彝尊 《送毛检讨奇龄还越二十四韵》:“空林忆猿鹤,旧社返榆枌。” 李光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低徊松菊感榆枌,夏屋秋坟记见闻。”参见“ 枌榆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成语,如“坚定不移”、“刚毅不屈”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勇气和榆枌一样坚定,从不怕困难。2. 初中生:面对诱惑,我们要像榆枌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3. 高中生:只有具备榆枌的品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昭公元年,鲁国大夫公子骞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决定与强大的晋国作战。他招募了许多士兵,但其中有一位叫榆枌的士兵,不愿意参加战斗。公子骞问他原因,榆枌回答说:“我家的榆树和枌树都是坚硬的树木,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能够坚定不移,不轻易参与战斗。”公子骞听后大为赞赏,将他留下并重用。从此,人们用“榆枌”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坚定不移。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榆枌”与坚固、不动摇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棵榆树和一棵枌树,它们的木质坚硬,象征着坚定不移的性格。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为“榆枌”,是一个名词性成语。
- 详细解释
- 榆枌,榆树和枌树都是常见的树木,它们的木质坚硬,象征坚定。成语“榆枌”形容人的性格坚定不移,不易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