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瞽蒙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形容一个人对事物认识不深,见识不广,缺乏眼界。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的人。
- 例句
- 1. 他对音乐一窍不通,真是瞽蒙之人。2. 这个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对于问题的本质一无所知,真是瞽蒙透顶。
- 基本含义
- 指看不见东西的盲人,比喻对事物一无所知或者缺乏眼界。
- 基本解释
乐官。古代乐官多为盲人,故称。《周礼·春官·乐师》:“瞽矇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宋 梅尧臣 《答韩子华韩持国韩玉汝见赠述诗》:“词由士大夫,不出於瞽矇。” 清 姚鼐 《<包氏谱>序》:“载以《世本》之纪,讽以瞽矇之诗。” 章炳麟 《辨诗》:“春官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然则诗非独六义也,犹有九歌。”
盲人。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盖闻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聵、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才。”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瞽蒙相关的成语,如“瞎子摸象”、“盲人瞎马”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真是个瞽蒙。2. 初中生:他对历史一窍不通,真是个瞽蒙之人。3. 高中生:他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对解决方法一无所知,真是个瞽蒙透顶的人。
- 故事起源
- 瞽蒙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瞽叟的盲人,他对世界一无所知,只能依靠别人的指引生活。因此,瞽叟成了人们用来形容对事物一无所知的代名词。后来,瞽叟的名字与蒙上的眼睛合并成为了“瞽蒙”这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将瞽叟的形象和蒙在眼睛上的情景想象起来,以此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瞽蒙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瞽”和“蒙”都是形容词。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记忆和理解。
- 详细解释
- 瞽蒙是由“瞽”和“蒙”两个字组成的。瞽指盲人,蒙指看不见。瞽蒙一词原本是指盲人,后来引申为对事物一无所知或者缺乏眼界的人。成语瞽蒙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非常肤浅,缺乏深入了解和广泛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