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2).申辩冤屈。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 基本含义
- 指讼诉冤情况,表示通过诉讼来解决冤屈的事情。
- 详细解释
- 讼,指诉讼、告状;冤,指冤屈、冤枉。讼冤的意思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冤屈的问题,通过诉讼来寻求公正。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冤屈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或者为他人讨回公道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讼冤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司马相如的大夫,他因为被人诬陷而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司马相如决心要为自己辩护,通过讼冤来讨回公道。他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材料,最终在法庭上成功地洗清了冤屈。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讼冤”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讼”和“冤”。
- 例句
- 1. 他为了讨回公道,决定通过讼冤的方式解决问题。2. 她在法庭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希望能通过讼冤来获得公正的判决。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讼冤”这个成语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想象自己像司马相如一样,通过讼冤来解决冤屈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了解诉讼程序和法庭的工作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为了讨回公道,决定通过讼冤的方式解决问题。2. 初中生:她在法庭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希望能通过讼冤来获得公正的判决。3. 高中生:司马相如通过讼冤成功洗清了冤屈,成为了后来的楚国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