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
- 基本含义
- 批准皇帝的诏令。
- 详细解释
- 批敕是指批准皇帝的诏令,表示对皇帝的命令进行审查并加以批准。它强调了对皇帝权威的尊重和执行力。
- 使用场景
- 批敕通常用于描述官员或学者接受皇帝的命令,进行审查并加以批准的情景。也可以用于比喻对权威的尊重和遵从。
- 故事起源
- 批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场。在古代,皇帝颁布诏令后,需要由官员进行审查和批准。批敕的过程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任务,要求官员对皇帝的命令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判断。因此,批敕成为了一种象征官员忠诚和尊重皇帝权威的象征。
- 词语结构
- 批敕是一个动词短语,由动词“批”和名词“敕”组成。其中,“批”表示审查和批准的动作,“敕”表示皇帝的诏令。
- 例句
- 1. 他是皇帝的心腹大臣,负责批敕。2. 学者们在接受皇帝的诏令后,开始批敕。3. 官员们将会在明天批敕。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批敕这个成语。可以将“批”联想为审查、检查的动作,将“敕”联想为皇帝的命令。通过联想“批敕”为审查和批准皇帝的诏令,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官场、权威相关的成语,如“奏章”、“谏言”等,可以帮助拓展对批敕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批敕了我的作业,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2. 初中生:学校领导批敕了学生会的活动计划,要求我们认真执行。3. 高中生:政府批敕了一项新政策,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4. 大学生:教授批敕了我的研究报告,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