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封豕常用于描述在封建社会中对异议者的打压,也可以用于批评现代社会中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和镇压。
- 例句
- 1. 在封建社会,异议者往往会遭到封豕的待遇。2. 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不应该再有封豕的现象出现。
- 基本含义
- 比喻封建社会中对异议者的镇压和打击。
- 基本解释
(1).大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封豕。”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注:“封豕,大猪。”
(2).比喻贪暴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伯封 ﹞实有豕心,贪惏无饜,忿纇无期,谓之封豕。”《旧唐书·李密传》:“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 陈毅 《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
(3).喻暴虐残害。《文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 秦 ,封豕其士,窫窳其民。”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以喻 秦 贪婪,残食其人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孝顺帝纪上》:“郡县设令,封豕黎民。”
(4).星宿名。奎宿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了解封建社会对异议者的打压和限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就封豕他,让他站在一边。2.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保护言论自由,不要封豕别人的意见。3. 中学生:在封建社会,异议者常常会被封豕,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听到。4. 大学生:我们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封豕,维护言论自由的权益。
- 故事起源
- 成语封豕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十一年》。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封豕”的发音与“风狮”的发音进行联想,想象一只狮子在风中奔跑,象征着异议者在封建社会中的勇敢抗争。
- 词语结构
- 封豕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封”和“豕”。
- 详细解释
- 封豕是一个典故,源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85年,鲁国公子重耳因受到政敌的迫害而流亡,被迫改名为鲁襄公。在他流亡期间,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看到那家人正在杀猪。他对杀猪的人说:“你为什么不将猪的脚绑起来?”那人回答说:“这样做太麻烦了。”襄公说:“你不绑猪脚,猪就会挣扎,你杀猪的时候就会很困难。同样,如果你不采取措施镇压异议者,他们就会反抗得更加激烈。”后来,封豕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封建社会中对异议者的镇压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