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矇眬不清貌。《老子》“是谓惚恍” 汉 河上公 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
(2).亦作“ 恍怳 ”。心神不定貌。 唐 王度 《古镜记》:“ 勣 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 秦 路。”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淳安民》:“踰三年, 方君 为 鄂州 蒲圻 宰。白昼恍恍,於厅事对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来。’” 王闿运 《愁霖赋》:“倚高轩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
(3).晃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吕正惠公 端 使 高丽 ,遇风涛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读书,若在斋阁。”
(4).仿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威武貌。 明 刘基 《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恍恍乎干城之具也。”
- 基本含义
- 形容心神不定,意识模糊或不清晰。
- 详细解释
- 恍恍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心神不定,意识模糊或不清晰。当一个人感到困惑、迷茫或不知所措时,可以用恍恍来形容他的心态。
- 使用场景
- 恍恍常用于形容人在困惑、迷茫、不知所措时的心态。例如在考试前紧张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恍恍,或者在重要决策面前的人也可能会有恍恍的感觉。
- 故事起源
- 恍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一书中。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在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梦中的经历。那个人在梦中的时候感到恍恍,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成语“恍恍”。
- 词语结构
- 恍恍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相同的字“恍”组成,形成了重叠的结构。
- 例句
- 1. 考试前的紧张使他感到恍恍不定。2. 在重要决策面前,他总是感到恍恍的。3. 他在做梦的时候感到恍恍,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恍恍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样子,他的心神不定,意识模糊,就是恍恍的表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恍恍相关的成语,如“恍然大悟”、“恍若未闻”等,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前感到恍恍不定,不知道自己是否准备好了。2. 初中生:面对选择大学专业的决策,我感到恍恍的,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专业。3. 高中生:考试前的紧张使我感到恍恍,我需要冷静下来。4. 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我感到恍恍不定,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