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远观常用于讨论复杂的问题或争议性的事件,提醒人们保持客观的观点和冷静的态度。它也可以用来劝告别人在某些情况下保持距离,不要过于投入。
- 例句
- 1. 在这个争议性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远观的态度。2. 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我会先远观一下,然后再做出判断。
- 基本含义
- 从远处观察,不参与其中。
- 基本解释
(1).远望。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古者每门树两观於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宋 周敦颐 《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2).谓看得深远。《淮南子·要略》:“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远观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其他与观察和冷静态度相关的成语,如“冷眼旁观”、“客观公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远观海洋,感受到了大海的广阔和壮丽。2. 初中生:在班级的矛盾中,我选择远观,不参与其中,保持中立。3. 高中生: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远观,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做出明智的判断。4. 大学生及以上:在职场竞争中,我们需要远观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 故事起源
- 远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描述了孟子和荀卿在齐国的一次争论。孟子说:“吾闻之,贤者远视而明,近观而暗。”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会从远处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清楚。
- 记忆技巧
- 你可以将远观这个成语与“远”字和“观”字联想起来。想象自己站在远处,观察着远方的景象,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 词语结构
- 远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远观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从远处观察事物,不亲身参与其中。它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或利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