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大学生及以上
- 外侮是一个深刻反映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成语,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使用场景
- 外侮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国家或个人面对外来侵略和辱骂的情况。例如,在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这时可以使用外侮这个成语来表达国家受到侵犯和辱骂的悲愤之情。
- 例句
- 1. 我们要团结起来,坚决抵制外侮,捍卫国家的尊严。2. 历史上,中国多次遭受外侮,但我们始终坚持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 基本含义
- 指外来的侵犯和辱骂。
- 基本解释
◎ 外侮 wàiwǔ
[foreign aggression] 外国的侵略或欺侮
抵御外侮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侮事件,例如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珍惜和平,不让任何人对我们进行外侮。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中国曾多次遭受外侮的历史事件。3. 高中生:外侮这个词语让我想起了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斗争。
- 故事起源
- 外侮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据传,在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遭受来自日本的侵略和辱骂。当时,中国的国力衰退,无力抵抗强大的日本势力。这种外来的侵犯和辱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意识,形成了外侮这个成语。
- 英文翻译
1.foreign aggression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外侮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想象中国古代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侮辱和欺凌,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抵抗意识,形成了外侮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外侮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外”是形容词,表示来自外部的;“侮”是动词,表示侵犯和辱骂。
- 详细解释
(1).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宋史·孔文仲传》:“ 虞 、 夏 、 商 、 周 之盛,未尝无外侮。”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保吾民,御外侮,维和局,伸国权,使臣之所繫不綦重歟。”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如果当时 清 政府在抵御外侮方面是坚决的,那末,拥护它的人也许要多一些。”
(2).谓对外侵犯、欺凌。《汉书·五行志上》:“内怠政事,外侮四邻。”
(3).来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晋 潘岳 《离合》诗:“嫣然以憙,焉惧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