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灌木名。南烛之赤者。生 江 东。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冬生红子作穗。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南烛》。
- 基本含义
- 文烛意为文明的灯火,比喻文化的繁荣和光辉。
- 详细解释
- 文烛是由“文”和“烛”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文”指文化、文明,“烛”指灯火。成语文烛比喻文化繁荣、光辉灿烂,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的文化修养高。
- 使用场景
- 文烛常用于形容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光辉,也可以用来赞美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 故事起源
- 成语“文烛”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诗:“烛之以文,珪瓒之器。”这句诗形容了邱员外家中的文化氛围和家庭修养。后来,“文烛”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语,用来形容文化繁荣和光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文化繁荣,真是一座文烛之邦。2. 他的学问广博,真是一盏文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文烛”。可以将“文”字和“烛”字分别与文化和灯火进行联想,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成语和诗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文烛之才。2. 初中生: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很高,真是一座文烛之校。3. 高中生:他的文化修养很高,可以说是一盏文烛。4. 大学生:我希望将来能为社会的文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