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政府、领导或组织对社会秩序、风纪进行整顿和治理的情况。
- 例句
- 1. 领导决定浚都,整顿社会风气。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浚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 基本含义
- 形容治理社会、整顿风纪。
- 基本解释
语出《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旟,在 浚 之都”。 浚 , 春秋 卫 邑名。后泛指 卫 地。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 盟津 ,变风於 浚都 。” 唐 白居易 《立秋夕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美人在 浚都 ,旌旗绕缕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社会治理、风纪整顿相关的成语,例如“整顿乾坤”、“治国安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要求我们班级浚都,保持教室的整洁。2. 初中生:学校举行了一次浚都活动,清理了校园周围的垃圾。3. 高中生:政府决定对城市进行浚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4. 大学生:社会需要进行浚都,整顿道德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左传·宣公十年》。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为什么要整治社会,孔子回答说:“如果庶民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必然会有怨言,而怨言会伤害上级,所以我想整顿一下。”子路进一步问:“请问什么是整顿社会?”孔子回答:“就是尽力去满足人们的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浚都”与整治社会、整顿风纪的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勺子在城市中挖掘并整理道路,以表达整治社会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谓词+宾语
- 详细解释
- 浚都源自《左传·宣公十年》:“有人浚都,子路曰:‘何为也?’子曰:‘夫庶民若失其所,则必有怨言,怨言伤上,故欲浚之。’子路曰:‘敢问何谓浚都?’子曰:‘尽其言也。’”意为整治社会风气,厘清纪律,以防止庶民对上级产生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