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淹恤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对于灾民、受苦受难的人们给予关怀和帮助的情景。可以用在新闻报道、文章描写、励志演讲等场合。
- 例句
- 1. 在这次洪水灾害中,各地政府纷纷展开淹恤活动,给予灾民以帮助和安抚。2.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关心他人的困境,经常进行淹恤行动。
- 基本含义
- 淹恤是指对于灾民或受苦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和关怀。
- 基本解释
见“ 淹恤 ”。
亦作“ 淹卹 ”。久遭忧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无忧色,亦无宽言,犹夫人也。” 杜预 注:“淹,久也。”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及 孔 为中丞, 陇西公 淹恤在外多年,除宗正少卿归朝。”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早嵗峩冠侍冕旒,白头淹卹外诸侯。”《东周列国志》第六五回:“君淹恤日久,苦极望甘,故为此言。”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淹恤相关的成语,如“怜恤”、“同情”等,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淹恤那些没有家的孩子,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2. 初中生:淹恤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 高中生:淹恤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关心弱势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 故事起源
- 淹恤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50年,鲁国国君昭公去世后,鲁国爆发内乱,昭公的儿子公子无忌因为年幼无法执掌政权,于是由国相管仲代理国政。管仲却利用这个机会暴政,压榨百姓,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管仲的儿子管辂见到百姓的苦难后,十分同情,于是请求管仲减轻百姓的负担,提出了“淹恤”二字。管仲听从了儿子的建议,开始关心百姓的苦难。后来,淹恤逐渐演变成成语,形容对于灾民和受苦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和关怀。
- 记忆技巧
-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将淹恤联想为“淹没的恤怜”,表示对于受苦受难的人们给予同情和关怀。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动词“淹”和动词“恤”组成。
- 详细解释
- 淹恤这个成语是由“淹”和“恤”两个字组成。淹,意为淹没、沉没,喻指困苦、灾难等;恤,意为怜悯、关怀,喻指同情、慰问。淹恤表示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表示同情和关怀,帮助他们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