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姚燧 《耶律钧赠官制》:“固求还笏,难断抗章。”
- 基本含义
- 指臣子向君主还拜。
- 详细解释
- 还笏是一个古代的礼仪动作,表示臣子向君主还拜。在古代,臣子在向君主请安时,要先跪拜,然后将头上的笏板还给君主,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尊敬。
- 使用场景
- 还笏一词多用于形容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恭敬,也可以用来形容对长辈或上司的尊敬和恭敬。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代的臣子在向君主请安时,要先行跪拜,然后将头上的笏板还给君主,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尊敬。这个动作象征着臣子对君主的恭敬和顺从。
- 词语结构
- 还笏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还”是动词,表示还给;“笏”是宾语,指的是古代臣子头上的礼仪用具。
- 例句
- 1. 他向老师还笏,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2. 在古代,臣子要向君主还笏,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恭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臣子,向君主请安时,将头上的笏板还给君主,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尊敬。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向老师还笏,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2. 初中生:在古代,臣子要向君主还笏,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恭敬。3. 高中生:他向领导还笏,表示对领导的敬意和忠诚。4. 大学生:在古代的宫廷中,臣子向君主还笏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动作,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尊敬。
- 5. 成年人
-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臣子向君主还笏的场景,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成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敬和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