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逃亡迁移。 唐 元稹 《当州两税地》:“其间人户逃移,田地荒废。” 宋 朱熹 《自劾不合致人户逃移状二》:“遂致人户愁怨,相率逃移。”《宋史·胡沂传》:“前岁 淮 民逃移,未復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
(2).指逃亡的人。 明 王世贞 《中官考五》:“况所领官校,如饿豺狼,甚为民害,以致荡家产鬻儿女,怨声动地,逃移满路。”
- 基本含义
- 逃避某种责任或困境,逃走无踪迹
- 详细解释
- 逃之夭夭是一个四字成语,由“逃”、“之”、“夭”、“夭”组成。夭夭的意思是充满活力,年轻而有朝气。逃之夭夭指的是逃避某种责任或困境,并且逃走后不留下任何踪迹。
- 使用场景
- 逃之夭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逃避责任或困境,不敢面对现实,希望能够逃避问题而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况,例如逃避工作责任、逃避学习困难或逃避法律责任等。
- 故事起源
- 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无衣》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他没有衣物可穿,只能逃避现实,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后来,逃之夭夭逐渐演变成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逃避责任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逃之夭夭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重复的“夭”字构成,表示充满活力与朝气。
- 例句
- 1. 他对困难总是逃之夭夭,从来不敢面对现实。2. 这位政治家因为贪污受贿,最后只能逃之夭夭,再也无法回头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逃之夭夭”与一个逃跑的人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他在逃跑的过程中充满活力与朝气。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逃避责任相关的成语,例如“推诿责任”、“逃避现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考试不及格,他选择逃之夭夭,没有告诉爸爸妈妈。2. 小学生:我做错了作业,但我没有逃之夭夭,而是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3. 初中生:小王因为偷窃被抓住后,他试图逃之夭夭,但最终还是被警察逮捕了。4.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可能会想要逃之夭夭,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