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8日(农历三月廿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送腊的词语解释
送腊的意思
拼音:sòng là    注音:ㄙㄨㄙˋ ㄌㄚˋ
基本解释

辞送腊月。 宋 叶适 《元夕立春喜晴于是郡人久不出矣》诗:“十夜茅簷宿冻云,商量送腊又迎春。” 明 瞿式耜 《顶山次前韵》:“迎春送腊繁华事,多少经营赁屋钱。”

基本含义
送腊是指送年货,传统习俗中指在农历年前给亲朋好友送去年货的意思。
详细解释
送腊一般指在农历年前,人们会准备一些食品和物品,送给亲朋好友作为新年的祝福。这些年货通常包括糖果、水果、糕点、酒等,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丰收的希望。送腊既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使用场景
送腊常见于中国农历新年前的准备阶段,人们会购买年货并送给亲朋好友。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节日前忙碌准备,互相送礼的热闹场景。
故事起源
送腊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农历年前,人们会准备一些食品和物品,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送年货的传统,成为了人们庆祝新年的一部分。
词语结构
送腊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送”和名词“腊”组成。其中,“送”表示行动,“腊”表示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即腊月。
例句
1. 春节快到了,我要去市场买些年货,准备送腊给亲朋好友。2. 她每年都会亲自准备一些特别的年货,送腊给家人和邻居。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农历年前忙碌准备年货,然后兴高采烈地送给亲朋好友,这样就能记住“送腊”的意思。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农历新年的习俗和文化,可以深入了解送腊的背后的意义和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送腊给爷爷奶奶,他们会很开心。2. 初中生:每年过年前,我会和朋友一起准备年货,然后一起送腊给亲人。3. 高中生:送腊是我们传统的习俗之一,代表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关爱。
(0)
诗文中出现“送腊”的诗词

立春新晴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0)

甲午春前得雪·其二

飞英回旋逐风飘,爽气令人意欲消。

荏苒流年春送腊,殷勤密雪暮连朝。

冬回庾岭花无数,烟煖蓝田玉有苗。

一饱自今真可望,更看南亩麦齐腰。

(0)

戊辰元旦后三日写怀

万事从今尽莫言,旧游踪迹遍山川。

土牛送腊经三日,野老逢春又一年。

两鬓渐添惟白发,寒家无废独青毡。

近来自爱幽居好,坐对寒江雪满天。

(0)

送入我门来.除夕

荼垒安扉,灵馗挂户,神傩烈竹轰雷。

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

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

向今夕,是处迎春送腊,罗绮筵开。

今古偏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

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

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

仗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

(0)

甲寅立春夜雪

迎得新年送腊回,一朝生意动寒荄。

玉尘后夜笼金阙,元是春风带雪来。

(0)

河州正月十五夜有感

少年行坐依慈母,送腊迎春事樽俎。

自从元日说阴晴,且向岁时将十五。

儿童夹路爆竹喧,高引红灯笑嫫姥。

青狮傀儡动地来,歌钟彻夜兼鼙鼓。

驱傩击筑斗喧呼,剪纸拈花作歌舞。

黄金蛟龙珠翠鳞,十丈流泉口中吐。

登州海市未足怜,河阳花县何须数。

我家不与世俗同,弟兄伯叔联簪组。

满堂宾客皆雄奇,新吟健笔争蜂午。

我时七步诗即成,诸生学士观如堵。

年年岁岁盛繁华,只说江南好风土。

那知少壮遇有殊,欢乐相兼又愁苦。

布衣十五步蟾宫,年年看灯天九重。

金门夜开星斗落,玉柱尽作扶桑红。

群仙邀我饮河鼓,大醉尚吸沧溟空。

南风飘飘亲舍远,乘之便往辞飞龙。

十年宫锦灯花下,都与从前欢乐同。

一从秋暑别京国,山川万里音书隔。

东风一夜百花开,散与羁怀助吟癖。

湛阳江月暂淹留,何侯祠前听棹讴。

江船万烟芙蓉渚,赛杀两岸琉璃毬。

今夕何夕在河州,平生之交欢相酬。

微霰飘洒灯不收,更催添注龙鳞油。

醉来身披紫绮裘,移船更作汗漫游。

岂知夜永风雪道,冰作灯笼森白矛。

逐日沥冻成以鞲,衬以五彩悬银钩。

大雪大似金兜鍪,我疑天公与人谋。

剪下玉屑如雕镂,边城凉薄天所赒。

真成玉宇兼琼楼,烹龙炮凤楼上头。

他人异域自风流,羁客向隅双泪流。

任他欢乐弹箜篌,严亲念我应不休。

灯光为我达宸旒,相思何日大刀头。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刘恒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