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校书郎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善于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人。在工作场景中,可以用来形容负责审查文件、核对数据的人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善于纠正他人错误、提出建议的人。
- 例句
- 1. 他在公司负责校对文件,真是一位校书郎。2. 这位老师很细心,总能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真是一位校书郎。
- 基本含义
- 指受命校勘、抄写、校对文书的官员,也泛指负责纠正错误、审查文件的人。
- 基本解释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 显宗 时,徵诣 兰臺 ,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 ,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 ,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古代官制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校书郎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官职制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的校书郎,总能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校书郎,负责审查重要文件。3. 高中生:他在学校里是一位校书郎,总能发现同学们作业中的错误。4. 大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也要像校书郎一样认真核对文件,确保准确无误。
- 故事起源
- 校书郎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在唐朝时期,校书郎是中央政府的官员,负责校勘、抄写、校对文书。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文书的准确性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运作至关重要。校书郎的职务也被广泛引申为负责纠正错误、审查文件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校书郎这个成语:1. 将“校书郎”分解成“校书”和“郎”,校书指校对文书的工作,郎指官员的职位。2. 可以想象一位官员在仔细核对一本书的内容,确保其中没有错误。
- 词语结构
- 校书郎是由三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详细解释
- 校书郎是古代中国官员的职位,主要负责校勘、抄写、校对文书。校书郎的工作非常细致,他们需要仔细核对每一个字、每一行,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校书郎这个成语也引申为纠正错误、审查文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