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建立德行或功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当是时, 翦 为宿将, 始皇 师之,然不能辅 秦 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汉 班固 《两都赋》序:“道有夷隆,学有麤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
(2).指建立的功业。《史记·平準书》:“朕闻 五帝 之教不相復而治, 禹 汤 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天子建德,重规叠矩。”
(3).谓立有德者为诸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杜预 注:“立有德以为诸侯。”
(4).刚健之德。建,通“ 健 ”。《老子》:“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清 俞樾 《诸子平议·老子》“建德若偷”:“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
(5).见“ 建德国 ”。
- 基本含义
- 指人品高尚,行为正直,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 详细解释
- 建德是由“建”和“德”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建”表示建立、树立,“德”表示道德、品德。建德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 使用场景
- 建德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是一种褒义的评价。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上出色,以及对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贡献。
- 故事起源
- 建德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故事起源,但它来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德行的完善,以达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目标。
- 词语结构
- 建德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表示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 例句
- 1. 他一直以来都是个建德的人,从不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2. 这位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而且为人建德,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建德”与“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时,选择了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建德相关的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高尚。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树立建德的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是个建德的人,总是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3. 高中生:在高考备战期间,我要保持建德的行为,不偷懒,不作弊。4. 大学生:大学期间,我要追求建德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