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等待某人的到来、等待某个重要事件的发生、等待某个结果的出现等情况。常见于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交流等场景。
- 例句
- 1. 他等待了三秋,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人。2. 这个项目已经等待了三秋,终于要开始实施了。3. 他在等待考试结果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简直像过了三秋一样。
- 基本含义
- 指时间的长短,用于形容等待的时间很长。
- 基本解释
◎ 三秋 sānqiū
(1) [the three autumn jobs (harvesting, ploughing and sowing)]∶指秋收、秋耕、秋播
(2) [the three months of autumn]∶指秋季的三个月
(3) [the third month of autumn]∶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4) [three years]∶指三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李白《江夏行》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成语,比如“一刻千金”、“日久见人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等待了三秋,终于盼到了寒假的到来。2. 初中生:他等待了三秋,终于等到了心仪已久的新手机。3. 高中生:在这个艰辛的备考过程中,我等待了三秋,终于迎来了高考的机会。
- 故事起源
- 成语“三秋”来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痴迷于诗歌创作,常常在山野间度过许多时光。有一天,他在山上创作了一首诗,但却等待了整整三个秋天,仍然没有人来欣赏他的作品。于是他写下了“三秋”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等待的时间有多么漫长。
- 英文翻译
1.{农} the three autumn jobs; general term for autumn harvesting; sowing and ploughing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三秋”与等待时间漫长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形成图像记忆。比如,想象自己站在一个秋天的田野里,等待的时间非常长,仿佛经历了三个秋天。这样的图像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三秋的结构是“数词 + 秋”,表示时间的长短。
- 详细解释
(1).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 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 《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2).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於三秋。”《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李善 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 宋 柳永 《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4).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