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放麑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放纵,不拘于礼法,任意妄为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受约束,不顾他人感受,不顾后果。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放麑,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2. 这个人的行为太放麑了,不拘于礼法,没有一点约束。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放纵放肆,不受约束。
- 基本解释
亦作“ 放麛 ”。《韩非子·说林上》:“ 孟孙 猎得麑,使 秦西巴 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东观汉记·光武纪》:“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四:“吾闻 中山 相,乃属放麑翁。” 明 张居正 《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书》:“盖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适愜其平生之愿。”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放麑相关的成语,例如放任自流、纵横驰骋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放麑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放麑,老师都管不住他。2. 初中生:一些青少年对待学习很放麑,不好好听课,不做作业。3. 高中生:有些学生考试前夜都不睡觉,完全放麑,结果成绩很差。4. 大学生:有些大学生放麑地追求自由,不拘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追求个性和独立。
- 故事起源
- 放麑的故事起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中,齐国有个人叫田麑,他在公众场合行为放纵,不拘于礼法,不顾他人感受。后来,人们就用“放麑”来形容这种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放麑理解为一个人放纵的样子,不受约束的样子。可以通过联想这个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放麑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放”和“麑”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放麑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放”和“麑”两个字组成。放指放纵,放肆;麑指麑麑,即不受约束的样子。放麑形容人放纵放肆,不受约束,不拘束礼法,任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