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春秋 楚 隐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隐士。《论语·微子》:“ 楚 狂 接舆 ,歌而过 孔子 。” 邢昺 疏:“ 接舆 , 楚 人,姓 陆 名 通 ,字 接舆 也。 昭王 时,政令无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是以 箕子 佯狂, 接舆 避世。” 唐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餘落日,墟里上孤烟。復值 接舆 醉,狂歌 五柳 前。”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下:“﹝ 陆羽 ﹞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徊不得意,或慟哭而归,故时谓之‘今接舆’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下》:“道与 尧 舜 俱智,与 接舆 俱狂,与 桀 紂 俱灭,与 汤 武 俱昌。”
- 基本含义
- 接住车轮,指相互帮助,互相配合。
- 详细解释
- 接舆源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乘舆者蒙蔽而不见,其人曰:‘相车者何如?’对曰:‘接舆。’”意为车上的人因视线被遮挡而看不见前方的路,另一位乘车者问他应该如何应对,他回答说:“接住车轮。”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相互帮助、互相配合的意思。
- 使用场景
- 接舆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应对困难的情景。可以用来形容工作中的合作、团队协作,也可以用来形容亲友之间的互助关系。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乘坐马车的人因为视线被遮挡,无法看到前方的路,他向另一位乘客求助,另一位乘客回答说:“接住车轮。”这个故事中的情景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场景。
- 词语结构
- 接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接”和宾语“舆”组成。
- 例句
- 1. 在困难时,我们要互相接舆,共同面对挑战。2.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接舆合作。3. 他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互相接舆的基础上。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驾驶一辆车时,视线被遮挡,无法看到前方的路,这时候有人告诉你:“接住车轮”,帮助你应对困境。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相关的成语,例如“同舟共济”、“群策群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在游戏中互相接舆,才能取得胜利。2. 初中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互相接舆,共同进步。3. 高中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我明白了互相接舆的重要性。4. 大学生:团队项目中,我们要互相接舆,以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