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水浒传》第四五回:“少间,证盟已了,请众和尚就里面吃斋。”《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宋江 在当中证盟,朝着 涌金门 下哭奠。”
(2).犹盟誓。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3).证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料那生不能成就,我也不伏气与他了。宾客里面有愿聘的,便赴今夕佳期;有众亲在此作证盟,都可做大媒。”
(4).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是以释子传法,名曰证盟。法必心悟,非有可传。不得真证,难坚信受。”
- 基本含义
- 指通过书面文件或仪式等形式,确立联盟或结盟的关系。
- 详细解释
- 证,证明;盟,结盟。证盟表示通过书面文件或仪式等形式,来确立联盟或结盟的关系。这个成语中的“证”和“盟”都是动词,表示通过证据或仪式等方式来证明结盟的事实。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两个或多个组织、团体、国家等之间建立联盟或结盟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个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和魏国为了对抗强大的楚国,决定联合起来。为了确保联盟的真实性,他们决定通过一种叫做“证盟”的仪式来证明他们的联盟关系。在仪式中,两个国家的使者会共同签署一份联盟协议,并进行一些象征结盟的仪式,如交换信物等。这样一来,他们就通过“证盟”来确立了联盟关系。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动词“证”和“盟”组成。
- 例句
- 1. 两个国家通过“证盟”的方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 这两家公司决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来“证盟”,共同发展市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通过交换证书来建立联盟的场景,将“证盟”与这个场景联系起来,有助于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联盟、结盟相关的成语,如“结盟”、“联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来“证盟”,一起合作做一个好项目。2. 初中生:两个国家通过“证盟”来共同对抗外部威胁。3. 高中生:公司之间可以通过“证盟”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市场竞争力。4. 大学生:我们通过“证盟”来建立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推进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