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严肃认真、守规矩的性格或行为。可以用来形容学生在学习时认真用功,或者形容工作中的人遵守规章制度。
- 例句
- 1. 他上课总是衲衲的,从不开小差。2. 这个公司的员工都很衲衲,工作态度非常认真。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性格或行为严肃、守规矩。
- 基本解释
濡湿貌。衲,通“ 纳 ”。语本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明 唐寅 《题画》诗之五:“百尺松杉贴地青,布衣衲衲髮星星。”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佛教相关的成语和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佛教的修行理念和僧人的生活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像衲衲一样认真听讲。2. 初中生:为了考好中考,我每天都衲衲地复习。3. 高中生:衲衲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不仅要玩乐,还要衲衲地学习,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 故事起源
- 衲衲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文苑英华·梁武帝集》中。故事讲述梁武帝萧衍曾问僧人:“你们出家人是不是都像你这样严肃认真?”僧人回答道:“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严肃认真,但是我们出家人都应该像这样。”梁武帝很欣赏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于是有了“衲衲”这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衲衲”想象成一个僧人穿着袈裟的样子,形象地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 详细解释
- 衲衲一词源自佛教,衲是指僧人的袈裟,衲衲即指僧人穿着袈裟的样子。由于僧人在修行中需要守规矩、严肃认真,因此衲衲成为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严肃、守规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