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桑梓 sāngzǐ
[one’s native place]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
- 近义词
故里、故乡、家乡、家园、乡里、梓里、梓乡、田园、老家
- 详细解释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 张衡 《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唐 柳宗元 《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沉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 基本含义
- 指自己的家乡或故乡。
- 使用场景
- 桑梓一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或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眷恋和热爱之情。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可以用于表达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认同。
- 故事起源
- 桑梓一词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常常以桑树和梓木作为家乡的象征。桑树是养蚕的重要食物,梓木是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因此桑梓也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词。人们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常常用桑梓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 词语结构
- 桑梓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单独的词语组成。
- 例句
- 1. 他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对桑梓的思念从未减少。2. 在外地工作了几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桑梓。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桑梓一词。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家乡的桑树下,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从而加深对桑梓一词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歌或歌曲来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桑梓的含义和情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很喜欢我的桑梓,因为那里有我最好的朋友和美丽的风景。2. 初中生:离开家乡的桑梓,我感到了一丝思乡之情。3. 高中生:即使我在外地求学,我对桑梓的眷恋和热爱从未改变。4. 大学生:回到桑梓的怀抱,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切。5. 成年人:无论身在何处,桑梓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