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人言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后以比喻不相称的官职。 宋 刘克庄 《解连环·甲子生日》词之二:“已发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
- 基本含义
- 指猴子的头冠,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实的内涵或价值。
- 详细解释
- 猴冠是由“猴”和“冠”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猴子是一种聪明灵活的动物,但它的头冠只是装饰物,没有实际的作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没有真实能力或内涵的人或事物。
-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实力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虚有其表,没有真实能力的事物或现象。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只猴子非常喜欢戴上一顶华丽的头冠,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威严。然而,其他动物都知道猴子的头冠只是虚假的,没有真正的内涵。因此,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 词语结构
- 主语“猴子”+谓语“戴冠”=猴冠。
- 例句
- 1. 他虽然穿着名牌,但只是个猴冠。2. 这个产品的包装很豪华,但质量却是猴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猴子戴着华丽的头冠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下,猴子戴着华丽的头冠,看起来很威严,但实际上只是虚有其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花枝招展”、“兔死狐悲”等,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猴子戴了一个漂亮的头冠。2. 初中生:他的成绩很差,只是个猴冠。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只顾着外表,完全是个猴冠。4. 大学生:这个品牌的产品包装很豪华,但质量却是猴冠。5. 成年人: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成为猴冠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