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国史。《魏书·高祐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北史·崔光传》:“ 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汉 魏 之 陆贾 、 鱼豢 , 晋 宋 之 张璠 、 范曄 ,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
(2).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隋书·东夷传·倭国》:“ 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宋 胡宿 《论北界点集事宜》:“选差能专对近臣,往使北戎,与议定国书,固其邻好。”《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 黑的 、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 。”《清史稿·礼志十》:“ 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帝幸 颐和园 ,御 仁寿殿 , 亨利 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
(3).即国字。 元 揭傒斯 《题邹福诗后》:“余在阁中时,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 蒙古 、汉字。”
- 英文翻译
1.letter of credence; credentials
- 基本含义
- 指国家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指国家的公文书信。
- 详细解释
- 国书是指国家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可以指国家的公文书信。在古代,国家之间通过书信交流外交事务、商贸往来等。国书通常体现了国家的态度、政策和要求。在现代,国书也可以指国家间的正式文件、公文等。
- 使用场景
- 国书一词常用于描述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也可以用来指代国家的正式文件、公文。在正式场合、政府部门、外交交流等场景中,可以使用国书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国书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国家之间通过书信往来进行外交交流。古代的国书往往具有重要的政治、外交意义,代表了国家的权威和态度。
- 词语结构
- 国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国”表示国家,第二个字“书”表示书信。
- 例句
- 1. 他是国书的收信人,负责处理国际事务。2. 这封国书体现了国家对外交事务的重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国书”。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古代的外交官,手持一封重要的国书,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外交和国际交往的历史,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工作的地方有很多国书,他经常要处理国际事务。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国书的知识,了解了古代国家之间的交流方式。3. 高中生:作为一名外交官,我梦想能够写一封重要的国书,为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