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承教的词语解释
承教的意思
拼音:chéng jiào    注音:ㄔㄥˊ ㄐㄧㄠˋ
使用场景
承教常用于正式场合、学术讨论或向长辈、学者请教问题时。它可以用于书信、演讲、学术研讨会等场合,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例句
1. 请教先生,我对这个问题有些疑惑,能否承教一二?2. 长辈教诲有方,晚辈愿虚心承教。
基本含义
表示恭敬地请教、请教对方的意见或承认对方比自己更有学问。
基本解释

(1).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 赵岐 注:“愿安意承受 孟子 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
(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御史 起身相谢道:‘承教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师重道、虚心学习的价值观念,并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尊重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能请您承教吗?2. 初中生:请教老师,这个数学题该怎么做呢?能承教一下吗?3. 高中生:请教您,我对这个历史事件有些疑惑,能承教一二吗?4. 大学生:老师,我对这个学术问题有些困惑,希望能请您承教一番。
故事起源
承教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学问尊重和师德观念非常重要,学生和晚辈常常要向长辈和学者请教问题,以获取知识和智慧。承教这个成语就是表达了这种尊重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请教”、“学习”等相关的词语进行联系,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同时,可以尝试用这个成语造几个简单的句子,加深记忆。
词语结构
承教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详细解释
承教是一种礼貌用语,用于向他人请教或请教对方的意见。它表示自己虚心学习,愿意接受他人的指导和教诲。同时,也表达了对对方学识的尊重和认可。
(0)
诗文中出现“承教”的诗词

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身倍数牛,目不逾狶。

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

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行如丘徙。

(0)

挽张百熙联

仪徵博雅、献县淹通,旷典锡嘉名,公更为学界斗山,澜障百川韩吏部;

燕国文章、曲江风度,及门承教泽,我愿与岭南桃李,香输一瓣狄梁公。

(0)

赠薛大理先生西蜀之行

西河夫子继前贤,吾道于今赖有传。

世态炎凉宁足较,襟怀风月浩无边。

育才自得平生乐,报国还看晚节坚。

惆怅胸中茅塞久,束脩承教定何年。

(0)

挽曾国荃联

河山再造,继美规随,凡如固海防拯灾黎诸大端,寰宇蒙恩,皆我公力瘁封疆,岂仅三江柱石;

绝域归来,重亲言笑,方以承教益策治安为私幸,登堂遽痛,听此日哀阗衢市,顿伤万古云霄。

(0)

送欧阳辩

我年十九识君翁,须发白尽颧颊红。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论河决生清风。

我时少年岂知道,因缘父兄愿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云,举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扬眉抵掌气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蘖低昂随所遭。

却来京洛三十载,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无由追,泪落数行心破碎。

京城东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尘起。

衣冠缠绕类春蚕,一岁相从知有几。

去年叔为尚书郎,家传旧业行有望。

今年季作澶渊吏,米盐骚屑何当起。

前辈今无一二存,后来幸有风流似。

黄河西行淤没屋,桑柘如云麦禾熟。

年丰事少似宜君,饱读遗书心亦足。

(0)

挽彭玉麟联

事业震华夷,侧闻圣朝褒勋,曾许公忠体国;

诗书敦族姓,独忆宾馆承教,敢忘孝弟力田?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