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董一的词语解释
董一的意思
拼音:dǒng yī    注音:ㄉㄨㄙˇ ㄧ
使用场景
董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听取他人意见、独断专行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场景中,如果有人表现出董一的行为,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不合理和不可取。
例句
1. 他总是董一,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2. 这个领导太董一了,完全不考虑我们的建议。
基本含义
指一个人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为。
基本解释

统一主持;一统。《宋书·索虏传》:“东西齐举,宜有董一。” 南朝 梁 沉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董一藩政,缉是嘉庸。”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和董一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因为他总是不听我的建议。2. 初中生:班长总是董一,不管我们提出什么建议,他都不听。3. 高中生: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但他是个董一,从不考虑我们的负担。
故事起源
董一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董狐的人,他是齐国的大将军。董狐一直以来都非常独断独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次,董狐率领军队出征,他不顾部下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导致了惨败。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那些独断专行的人,形成了成语“董一”。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董”字与姓氏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姓董的人独断独行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词语结构
董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董”是姓氏,“一”表示独一无二、独断独行的意思。
详细解释
董一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董”指的是一个人的姓氏,而“一”则表示独一无二、独断独行。董一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完全不顾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0)
诗文中出现“董一”的诗词

题董一之花木抄

君不见王子猷,剡溪夜雪之孤舟。

此翁百好不入眼,而雅与竹深相投。

君不见陶渊明,徽弦不具之古琴。

东篱把菊偶然耳,人或作图传至今。

吾何曾识董一之,于此略已心相知。

事治好春绕庵屋,岂有俗子能尔为。

江风山月无尽藏,时一吐出胸中奇。

与茶作经花作谱,铨次蘅若兰荪蓠。

秦碑晋帖了真赝,砚石错落书参差。

迩来抄注到侪友,唾视钱癖何人斯。

长卿但有四立壁,无一持赠长嗟咨。

烦为传声语花草,倘可千里同襟期。

吾闻奇章公石李成画,在庐九老湘九疑。

烟云渺绵不可状,世乏佳士当归谁。

君其持以问太空,所不与者如此诗。

(0)

丁叔雅示猿叟书册·其一

猿叟吾酷爱,谓可追杨风。

玩其使笔处,如开两石弓。

篆书到阳冰,分书迈蔡钟。

真行已小低,米董一扫空。

主张在北碑,摆脱馀颜公。

常熟誇意态,雅步颇雍容。

视何究莫逮,飞走技不同。

(0)

题董一之花木杪

君不见王子猷,剡溪夜雪之孤舟。
此翁百好不入眼,而雅与竹深相投。
君不见陶渊明,徽弦不具之古琴。
东篱把菊偶然耳,人或作图传至今。
吾何曾识董一之,於此略已心相知。
事治好春绕庵屋,岂有俗子能尔为。
江风山月无尽藏,时一吐出胸中奇。
与茶作经花作谱,铨次蘅若兰荪蓠。
秦碑晋帖了真赝,砚石错落书参差。
迩来抄注到侪友,唾视钱癖何人斯。
长卿但有四立壁,无一持赠长嗟咨。
烦为传声语花草,倘可千里同襟期。
吾闻奇章公石李成画,在庐九老湘九疑。
烟云渺绵不可状,世乏佳士当归谁。
君其持以问太空,所不与者如此诗。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