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把麻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可以用于夸奖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有高超的技巧和能力。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能够把麻,处理问题非常得心应手。2. 这位领导把麻,对困难情况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 基本含义
- 指掌握、把握事物的能力或技巧。
- 基本解释
唐 宋 时,封王及任免将相等重大事件,以白麻纸书写诏书。宣诏时指定专人在旁提示,称为“把麻”。《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引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通事舍人宣詔,旧命拾遗团(圈)句把麻者,盖謁者不知书,多失句度,故用拾遗低声摘句以助之。” 宋 庞玉英 《文昌杂录》卷一:“及 吕温 为拾遗,被唤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遗不把麻自 吕 始。时 柳宗元 戏 吕 云:‘幸识一文半字,何不与他把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苏子容 诗云:‘起草才多对卷速,把麻人众引声长。’……盖昔时宣制,皆曼延其声,如歌咏之状。”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把麻相关的成语,例如“把握大局”、“掌握要领”等,进一步提升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和洞察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数学考试中把麻,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方法。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把麻,迅速找到了对手的弱点并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我觉得理解课文的关键是把麻,找到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4. 大学生:他在团队项目中把麻,分析了市场需求并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 故事起源
- 把麻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相传有一个小孩在田里玩耍,突然看到一群麻雀在田间忙碌地觅食。这个小孩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决定仔细观察这些麻雀在田间忙碌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麻雀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觅食,而其他地方则没有食物。于是,他抓住了麻雀们觅食的关键,也就是“把麻”,从而得到了丰富的食物。
- 记忆技巧
- 可以使用“抓住关键点”这个意象来记忆把麻这个成语。想象自己是那个小孩,通过观察和分析,成功抓住了麻雀在田间觅食的关键,从而得到了食物。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是“把麻”,表示把握事物的能力。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 详细解释
- 把麻这个成语中的“把”是指掌握、把握的意思,“麻”是指麻雀。麻雀是一种小鸟,而把麻则是比喻掌握小事物的能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