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儒吏常用于描述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官员。可以用来赞扬那些在政务中能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德行和才能为基础的官员。
- 例句
- 1. 他被誉为一位真正的儒吏,因为他不仅有才能,还具备了儒家思想的教养。2. 这位官员被称为儒吏,因为他在处理政务时始终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准则。
- 基本含义
- 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有德行和才能的官员。
- 基本解释
儒生出身的吏员。《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旧言食穀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穀。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 延伸学习
- 想要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著作,可以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了解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儒吏,他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儒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古代的儒吏,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儒吏。
- 故事起源
- 儒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官员需要具备儒家思想教养,以及道德和才能的双重素质。儒吏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儒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身穿儒家经典的服饰,手持经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德行和才能为基础,秉公执法。
- 词语结构
- 儒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儒”表示儒家思想,第二个字“吏”表示官员、公务员。
- 详细解释
- 儒吏是由“儒家”和“吏”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爱、道德和礼仪。吏指官员、公务员。儒吏指的是具备儒家思想教养,并且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