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斌驳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文章、演讲或言辞。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文学评论、辩论赛、写作指导等场合。
- 例句
- 1. 他的演讲虽然辞藻华丽,但内容却十分斌驳。2. 这篇文章虽然写得很华丽,但是斌驳得让人看不出实质。
- 基本含义
- 指文章或言辞的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不实在。
- 基本解释
色彩相杂貌。 唐 田游岩 《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诗:“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文章或言辞的成语,如“华而不实”、“虚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他写的作文好斌驳,一点实际内容都没有。初中生:我觉得这篇演讲很斌驳,辞藻很华丽但缺乏实质。高中生:这个杂志的文章都是些斌驳之作,没有实际的观点和深度分析。大学生:这位作家的小说写得很斌驳,看起来很华丽,但是缺乏深度和内涵。
- 故事起源
- 斌驳一词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曾子说:“夫斌者,文也;驳者,辞也。”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华丽的辞藻,但辞藻不能过于繁琐,应该注重内容。从此,斌驳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华丽但内容空洞的文章或言辞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斌驳”。可以想象一个人披着华丽的外衣,但里面却是空洞的,就像华丽的辞藻却没有实质内容一样。
- 词语结构
- 斌驳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斌驳一词源自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斌驳原指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写作时,喜欢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然而,有些人追求辞藻华丽的外表,却忽视了文章的实质和内容,导致文章空洞无物。因此,斌驳成为了形容这种华丽但内容空洞的文章或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