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制作关联故事
- 可以将蠲符与古代法律制度联系起来,想象君主发放蠲符的场景,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使用场景
- 蠲符常用于形容某人被宽恕、免除责任或惩罚,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情况被解除或减轻。这个成语在正式场合、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口语中都可以使用。
- 例句
- 1. 他的辩解使得法官发放了蠲符,最终免除了他的罪责。2. 这次考试的重要性被蠲符了,学生们感到轻松了许多。
- 基本含义
- 指解除或免除罪过、过失、罚款等。
- 基本解释
免除赋役的凭证。《新五代史·杂传十八·何泽》:“ 五代 之际,民苦於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户部有蠲符, 开元 四年,敕诸郡取紧厚纸,背皆书某州某年及纸次第,长官管干同署印记,竝送朝集,使上户部本部官掌纳,依次第用之,其贵重如此。一云,在 唐 凡造此纸户,与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蠲符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法律术语。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法律制度的知识,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赦宥”、“宽大处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原谅了我迟到的理由,就像给我发了蠲符一样。2. 初中生:我没完成作业,但老师给我发了蠲符,让我有机会补交。3. 高中生:虽然我犯了错,但老师还是给我发了蠲符,让我有机会改正错误。4. 大学生:我迟交了论文,但老师给我发了蠲符,让我不受扣分惩罚。5. 成年人:我违反了交通规则,但警察给我发了蠲符,让我没有罚款的压力。希望这个关于“蠲符”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蠲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寇》中,其中记载了古代君主发放蠲符的事例。根据古代法律制度,君主可以根据情况发放蠲符,减轻或免除人们的罪过或惩罚。后来,这个成语逐渐引申为泛指减轻或免除某种罪责或惩罚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蠲符这个成语:1. 关联法:将“蠲”字想象成一个手持笔划的人,而“符”字想象成一个手中拿着符咒的人。这样,你可以将发放蠲符的形象与成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蠲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蠲”,第二个字是“符”。
- 详细解释
- 蠲符是一个古代的法律术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在古代,君主或官员可以发放蠲符来减轻或免除人们的罪过、过失或罚款。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泛指减轻或免除某种罪责或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