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宋史·向敏中传》:“﹝ 敏中 ﹞进右僕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 李宗諤 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僕射,今命 敏中 ,此殊命也, 敏中 应甚喜。’又曰:‘ 敏中 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 宗諤 既至, 敏中 谢客,门阑寂然……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 向敏中 大耐官职!’”后谓不为宠辱所动,堪任要职为“耐官”。 明 李东阳 《次韵贺彭阁老先生》:“ 文靖 旧无旋马地, 敏中 原有耐官心。”
- 基本含义
- 忍受官员的不公平待遇
- 详细解释
- 耐官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耐”是忍受、忍耐的意思,第二个字“官”是指官员。耐官意味着忍受官员的不公平待遇,不为官员的不义行为而动怒或报复。
- 使用场景
- 耐官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官员的不公平待遇时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轻易发火或报复。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胆量和智慧。
- 故事起源
- 根据史书记载,耐官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朝廷的官员经常滥用职权,对百姓不公平对待。有一位名叫张耐官的百姓,他在受到官员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不为官员的不义行为而动怒或报复。因此,人们就用“耐官”来形容他的行为,后来形成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成语“耐官”的结构是“耐 + 官”,其中“耐”是动词,表示忍受、忍耐;“官”是名词,表示官员。
- 例句
- 1. 他是个耐官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2. 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我要学会耐官,不轻易发火或报复。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耐官”这个成语,你可以将“耐”想象成一个人在忍受官员的不公平待遇时保持冷静和耐心的样子,而“官”则代表官员。你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官员相关的成语,如“官官相护”、“官官相为”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耐官”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站在教室外面,我要耐官,不生气。2. 初中生:我在班级里被同学欺负了,但我要耐官,不跟他们计较。3. 高中生:老师对我评分不公平,但我要耐官,不为此事纠结。4. 大学生:在实习时,我遇到了不公平待遇,但我要耐官,不轻易放弃。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要学会耐官,不为官场的不公平而失去信心。